2021年9月13日至10月11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8屆會議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議期間,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組織多名專家學者在會上視頻發言,介紹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就和中國各界為保護和促進人權所作貢獻,揭露極少數國家“假人權、真干涉”的虛偽面目,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與民主公平國際秩序問題獨立專家互動對話的發言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門立軍
2021年9月20日
疫情使我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塞瓦尼亞納先生認為,堅持多邊主義是應對疫情等全球性挑戰的唯一途徑,我們深表贊同。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的:“多邊主義踐行得好一點,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會解決得好一點。”令人遺憾的是,有些國家奉行疫苗民族主義,實施單邊強制措施,破壞了國際抗疫合作,違背了國際人權義務,侵害了相關國家人民的生命權、健康權等基本人權。
面對種種干擾破壞民主公平國際秩序的行徑,作為中國民間組織,我們呼吁,全球事務應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在人權問題上,我們要講民主,各國間應平等尊重、開放包容、友好協商,誰也不能將自己的主張強加于人。我們還要講公平,應以合作方式實現互利共贏,使各國人民共享平等尊嚴、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
如塞瓦尼亞納先生指出的,民間社會是參與全球治理至關重要的行為體。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長期致力于推動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了解與友誼。我們真誠期待與全球伙伴開展交流合作,溝通民心、增信釋疑、互學互鑒,共促人權保障。
在人權理事會第48屆會議議題四一般性辯論中的發言
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錢錦宇
2021年9月27日
就在去年,2020年3月,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外長聯合發布了關于《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聯合聲明,重申了上述國家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支持,以及對條約各項義務的堅定承諾,表達了對維護和加強條約機制的共同意愿。
然而,一年多時間剛過去,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就宣布建立三邊安全伙伴關系,開展核潛艇合作,向無核武器國家澳大利亞出口高度敏感的核潛艇技術,對其發展軍用核技術進行公然的扶持。這一舉動,無疑是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精神的違背和踐踏。
眾所周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宗旨,是通過防止核武器擴散、推動核裁軍與和平利用核能與核材料,來促進和捍衛全人類的生存權、和平權與發展權。但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核潛艇合作項目,不僅不利于南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反而會在客觀上引發周邊國家的疑慮、恐慌甚至是軍備競賽,對南太平洋地區的和平權與發展權造成結構性威脅。
與土著人權利專家機制互動對話的發言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 賈春陽
2021年9月28日
眾所周知,歐洲人到達北美后,很快就開始大規模驅逐和屠殺土著人民。美國建國后,繼續對原住民進行驅趕、殺戮,或是強制同化。結果,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口從15世紀末的500萬驟減至20世紀初的25萬。同時,美國還通過開設寄宿學校方式對印第安人進行強制同化。這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多達4萬名印第安人兒童的死亡。時至今日,美洲原住民仍未獲得與白人同等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權利,仍然處境艱難,從而成為“被遺忘的人”。
因此,我希望美國能夠正式承認其針對美洲原住民的種族滅絕政策。并建議國際社會組建獨立調查組,調查美洲原住民遭受的種族滅絕和他們目前面臨的種族歧視。
在與人權理事會咨詢委員會對話會上的發言
浙江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王江
2021年9月30日
中國作為恐怖主義受害國,對恐怖主義對享有人權的不利影響有深刻的理解。中國堅持在聯合國框架下履行相應的國家義務,并在法治框架下開展反恐工作。為有效反恐與保護人權,中國拒絕雙重標準,亦不把恐怖主義與特定國家、民族和宗教掛鉤。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20年國際反恐實踐中,一些國家利用了國際社會缺乏恐怖主義普遍定義的客觀事實。在其執法與情報部門面對本國公民時,為規避其國內法律風險,而遵守一套標準。在面對外國公民,或在境外采取行動時又采用另一套標準,這使得“代理監禁”、 “強化審訊”、虐待囚犯等事件一再出現。這不僅在反恐層面制造了雙重標準,也使得相應的人權保護出現雙重標準。因此,我建議應盡快擬定并通過一個關于恐怖主義的普遍定義,并使其根據國際法具有相應的法律約束力,這無論在有效反恐與保護人權鄰域都至關重要。
在人權理事會第48屆會議議題八一般性辯論中的發言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 唐穎俠
2021年10月4日
根據《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一切人權均為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聯系。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保障生存權為基礎。生存是人開展一切活動的基礎,也是實現所有人權的前提。消除絕對貧困、解決溫飽問題,為人權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各類人權的全面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惠及人民為目標,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也堅持各類人權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全面協調推行公民政治權利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人權的平等實現。對于在社會發展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如農民、婦女兒童老年人、少數民族、殘疾人等特定群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其合法權益的實現。
在人權理事會第48屆會議議題九一般性辯論中的發言
暨南大學教授 鄭亮
2021年10月5日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消除一切形式的種族主義、仇外心理和種族歧視。中國以《德班宣言和行動綱領》為旗幟,堅定不移地在國際國內社會開展人權保護實踐,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面:堅持人人平等的人權精神,促進人類大團結;消除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倡導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中國和各方積極推動消除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的進程。在國際社會,中國作為聯合國創始國參與起草《世界人權宣言》。此外,中國派代表參與起草《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語言上屬于少數群體的人的權利宣言》等國際人權文件,踐行《德班宣言和行動綱領》。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和睦相處。中國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寫入國家憲法,通過制定《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將人權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政府保障各族人民平等權利,促進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事業全面發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建設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此外,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加強同各國在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全人類共同繁榮。
今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表示,“中國主張加強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對話交流,摒棄基于種族、膚色、語言的傲慢和偏見,培育尊重、包容和平等的文化,努力打造免于歧視的社會環境。”事實上,2000多年前,中國儒家“仁愛平等”和“天下大同”的人權理念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今后,中國將始終堅定支持國際社會消除種族主義、建設人人平等世界的偉大事業,繼續以《德班宣言和行動綱領》為指引,積極開展人權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