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3月28日電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9屆會議中方邊會“美式人權觀及其對全球人權治理的危害”26日在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承辦。來自中國、韓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圍繞“美式片面的人權觀及其體現”“全球人權治理與人權理論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為全球人權治理改革與發展建言獻策。
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向和認為,美國政府片面強調自由權,忽視甚至否認經濟社會權利的人權地位,這種頑固、片面、偏執的人權觀,嚴重影響了美國的國際和國內人權實踐。“經濟社會權利和公民政治權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已成為人類文明價值的共識。美式人權觀帶有濃厚的種族主義色彩,背離了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對全球人權治理造成了嚴重危害。”龔向和說。
“美式人權一開始便存在三大缺陷,即上帝選民說、白人優先論和個人自由主義,這些恰恰違背了平等、自由等人權基本精神。”中國人權研究會秘書長、吉林大學教授魯廣錦表示,美國非但不能正視自己在人權上存在的問題,反而試圖將美式人權觀推向世界,制造一種為世界所認同的“普世人權觀”,企圖以一種抽象的、絕對的人權,取代歷史的、具體的人權。他認為,各國應以包容的精神、合作的態度,推進全球人權治理,共同參與、共同發展、共同享有。
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院長張萬洪認為,美式極端個人主義源自美國保守文化,崇尚叢林競爭,窮人的失敗被歸咎為個人的失敗。“數百年來,資產階級法權論將個體自由作為法律責任的基礎,強調每個人自律和自負其責的生活。但是,美國不少當權者習慣了霸權秩序,在國際交往中動輒訴諸‘例外論’,在氣候變化等重大議題上逃避自己的責任。”
中央黨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王立峰認為,美國大搞人權外交,樂于充當別國“教師爺”,要求其他國家效仿美國的統治方式,但同時,美國很少把人權原則適用于全球事務的治理之中。“在世界人權問題上,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負責任國家,一方面要看這個國家的對內與對外政策是否一致,另一方面也要看這個國家對待世界上不同的人權發展道路是否采取包容性立場,也就是不強人以同于己,又不強己以同于人。”
韓國法制研究院教授崔桓容從韓國人權發展的自身特點出發,認為每個國家人權發展有自身特點,各國應在提高人民人權意識、傳播人權文化以及促進人權對外交流上開展廣泛合作。韓國崇實大學教授田收米認為,美國在國際交往中只是將人權作為獲取國家利益的道德資本。拜登政府攻擊中國人權狀況,其目的只是獲得道德資本,使其為美國的霸權政治服務。
“我們主張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副院長楊春福表示,美國以“人權衛士”和“人權教師爺”自居,對其他國家的人權指手畫腳,唯我獨尊,以人權為借口,破壞二戰后形成的國際政治秩序,粗暴干涉他國內政,非法攫取他國國家或公民財富等,給全球人權治理帶來嚴重危害。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人權研究院院長左惟表示,美式人權觀不僅背離國際人權共識,而且無視黑人、拉丁裔和其他少數族裔長期處于經濟社會極度不平等的客觀事實,擾亂國際人權秩序。他認為,應堅持全人類在人權問題上取得的共識,在人權問題上采取普遍、客觀的態度,堅持多邊主義,促進建設性對話、國際團結與合作,堅定捍衛全球人權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