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貫徹落實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新疆智庫辦公室主辦的“2021年新疆智庫論壇暨人權問題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與會專家深入分析了美國社會對穆斯林群體的歧視及其種族主義本質,表示這充分證明我國的治疆方略推動著新疆人權事業不斷發展和進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高翔從新疆發展具體實際出發指出,從當前新疆人權事業的實踐來看,新疆連續5年沒有發生暴恐案(事)件,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保障了各族人民生存權、健康權和發展權,充分體現出我國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針對被美西方污蔑的反恐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北部邊疆研究室主任、新疆智庫辦公室副主任呂文利表示,一段時期以來,新疆是中國反恐、去極端化斗爭的主戰場。面對嚴峻形勢和復雜情況,新疆依法設立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對學員進行系統的教育培訓,是遏制暴力恐怖案(事)件多發頻發、鏟除宗教極端主義滋生蔓延土壤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提升學員文化知識水平、掌握勞動技能、促進就業和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更是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這與世界上許多國家推行的去極端化中心、社區矯正、轉化和脫離項目等,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實踐證明,這是預防性反恐和去極端化的成功探索,既治標又治本,完全符合《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聯合國《防止暴力極端主義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反恐決議的原則和精神。”呂文利說。
2021年3月底以來,美國挑頭引領西方國家針對我國炒作“新疆棉花問題”,罔顧事實地指責其中存在所謂的“強迫勞動”,乃至污蔑我國存在對伊斯蘭教的“宗教歧視”,意圖把美國和西方包裝成穆斯林保護者的角色。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研究員白帆認為,事實上,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當代的現實中,美國敵視伊斯蘭信仰,進而歧視美國穆斯林群體,是其根深蒂固的政治傳統。
除了對內歧視,美國更悍然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國發動了戰爭。“阿富汗‘反恐’戰爭和重建的失敗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作為推動者和主導者,美國因素不可忽視。”中國社科院中國非洲研究院國際關系室主任王鳳分析認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新疆研究室主任許建英援引曾提出“文明沖突論”的美國學者亨廷頓的學說,即在西方殖民高峰時代建立的美國實質上是以“盎格魯新教文化”作為“國家身份認同”的特性與核心,因此,穆斯林群體一直都被美國主流社會的精英們視為異類而加以排斥。
美國的種族歧視也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批評。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科研處副處長王昱廷舉例,國際特赦組織對特朗普政府取消大部分美國難民安置計劃、不愿接受尋求庇護者、對幾個人口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實行旅行禁令,以及對移民的總體態度提出強烈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