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半導體技術研發(fā)的宋巧麗、來自北京交通大學的教師張立偉、從事文化產業(yè)工作的郭麗雙……他們的本職工作各不相同,卻有著一個相同的身份——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人民陪審員。
作為全國首家知識產權專門審判機構,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積極貫徹落實人民陪審員法律法規(guī)要求,700余名來自教育、科研、醫(yī)療、基層社區(qū)等各行各業(yè)、學歷各異的普通群眾被選任為該院人民陪審員,推動人民陪審員制度在知識產權審判中不斷深化、落地生根。
人民陪審員,常被形象地稱為“無袍法官”。在我國,符合年滿28周歲、具有高中學歷等條件的普通公民,均有機會通過隨機抽選的方式被任命為人民陪審員,以參與司法、監(jiān)督司法、維護司法公正。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有權參與各項國家事務的管理。司法權作為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全方位全過程貫徹人民民主原則。”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相關負責人指出,“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普通民眾直接參與司法裁判,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司法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民陪審員制度已走過近百年風雨歷程,其形成于民主革命時期,發(fā)展于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成熟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期。進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推進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正式啟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2018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通過。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專門法律,成為人民陪審員制度進入嶄新發(fā)展階段的里程碑。人民陪審員法實施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積極會同公安部、財政部等部門持續(xù)穩(wěn)步推進人民陪審員制度建設,架起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四梁八柱”。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人民陪審員共31.6萬余人,比人民陪審員法實施前增加約50%。人民陪審員來源更加廣泛,性別比例、職業(yè)分布進一步平衡,學歷層次、年齡結構日趨合理。人民陪審員法實施3年來,全國人民陪審員共參審刑事案件155.3萬余件、民事案件712.1萬余件、行政案件64.9萬余件,其中由人民陪審員參與組成7人合議庭審結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的、社會影響重大的案件1.8萬余件。人民陪審員制度在推進司法民主、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們經歷了完整有效的培訓和嚴格考核,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組織了莊嚴的宣誓活動,開展了一系列培訓和崗前職業(yè)體驗,讓我們從一名普通公眾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陪審員。”來自北京某科技公司的人民陪審員張莉,對自己的新角色游刃有余。在一起著作權案件中,張莉用“大眾的視角去了解案情,判斷事實”,真正感受到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助推科技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60后杜長江就職于中原銀行安陽分行。以前,他對法官職業(yè)的了解僅限于電視劇中看到的審案過程。沒想到的是,2020年7月,他光榮成為河南省安陽市北關區(qū)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雖然人民陪審員不是法官,但能夠坐在審判席上參與庭審,從一名老百姓的角度給法官提供對案件的看法和意見,我仍感覺責任重大。”杜長江已經參審案件30余起,他表示會珍惜人民陪審員的身份,努力讓司法裁判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人民陪審員通民意、知民情,在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方面可以與法官形成優(yōu)勢互補;人民陪審員直接參與審判工作,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能夠使司法更加貼近社會生活、貼近人民群眾、貼近時代要求;人民陪審員是合議庭組成人員,更是“社會監(jiān)督員”,有利于確保司法公正,讓司法權更好地在陽光下運行。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將持續(xù)推動人民陪審員法貫徹落實,深化人民陪審員制度配套制度建設,推動人民陪審員參審實質化進程,健全人民陪審員履職管理保障機制,進一步激發(fā)中國特色人民陪審員制度優(yōu)勢。《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1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