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陳彩琴) “現在不缺吃不缺穿,每天就跟過年一樣,我覺得差不多就是小康生活了。”科右中旗新佳木蘇木巴彥忙哈嘎查的村民包六斤家墻上貼著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明白卡”顯示,包六斤家2015年被識別為貧困戶,2017年成功脫貧,如今年收入可達20萬元,說是“小康生活”也不為過。從“貧困”到“小康”,只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其中的奧妙,就在當地的“新房子”和“牛文章”里。
2016年以前,包六斤與妻子、大女兒三人輾轉唐山、通遼等地打工,三人月收入加起來不到8000元,還要供小女兒和小兒子讀書,生活捉襟見肘。包六斤還患上了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他說:“在外面打工特別辛苦,但也不敢回家,以前的破土房哪能住人,我們過年回來團聚都是上書記家住。”
圖為包六斤家的新房
住房曾經是科右中旗的大難題,巴彥忙哈嘎查駐村第一書記包文林介紹,之前村子里大都是分散的危土房,下一次雨就掉一層泥,不僅留不住村民,連干部見了心里都發虛。2017年易地搬遷政策施行后,巴彥忙哈嘎查整村都搬進新房,這個全蘇木最困難的嘎查村才看到脫貧的希望。在貧困戶易地搬遷補貼和危房改造補貼政策幫助下,包六斤沒花一分錢就得到一套裝修齊全的70平米新房。有了房子,包六斤一家終于結束了在外漂泊的打工生活。
然而扶貧不是一錘子買賣,只分房不助產,貧困問題終究難以根治,為進一步幫助貧困戶增產增收,當地打出了一套“做牛文章”的組合拳。除了易地搬遷脫貧一批,還要發展牛產業致富一批。包六斤仔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7年政府免費發了5頭基礎母牛,18年我賣小牛犢收入4萬元,又用這筆錢買回10只羊。同年,政府接著補貼了4頭基礎母牛,現在家里每年能有十幾個小牛犢,羊也增加到了30多只”。如今包六斤家一年養殖和種玉米的收入可達20萬。
圖為包六斤與妻子通過微信群瀏覽牛羊信息
據介紹,在政府2017、2018年兩次產業扶持下,巴彥忙哈嘎查已經繁殖了1000多頭牛犢,共有5000多頭牛。黨支部書記黃金寶面上難掩喜色:“以前村里有四五十戶都在外面打工,現在都回來養牛,一年下來平均每戶能有10萬左右的收入,以前的80多戶貧困戶早已全部脫貧。”
說起下一步計劃,包六斤坦言,還想把“牛事業”做得更大更紅火。他準備十幾天后等小牛犢長滿四個月,就拉幾只去鴻安牛市賣掉,再物色幾只好母羊。
圖為鴻安牛市商販
“鴻安牛市”即為鴻安現代肉牛交易中心,是科右中旗圍繞“做牛文章”加快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當地打造肉牛全產業鏈發展的關鍵一步。每月逢1、4、7為牛交易日,市場內熱鬧非凡,既有科右中旗及周邊各旗的村民和“牛客”,還有不少商販千里迢迢從四川、北京等地趕來收購優質牛羊。
開業以來,鴻安牛市牛交易2.5萬頭,羊交易26.9萬只,總交易額超5億元。據鴻安牛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磊介紹,鴻安牛市大大縮短了周邊村民牛羊交易的運輸成本,交易中心統一為交易雙方辦理一卡通進行買賣結算,同時提供品種、價格、買賣源等大數據信息,還為交易雙方提供多種形式的補貼政策。有效提高當地村民的養殖積極性,促進肉牛養殖,實現交易收益最大化。據介紹,當地貧困戶在牛市每賣一頭牛可得100元現金獎勵、每買一頭牛可得500元現金獎勵。當被問到愿不愿意把家里的母牛也送到鴻安牛市賣掉時,包六斤搖了搖頭說:“基礎母牛都是政府發的,養久了已經有感情了,舍不得賣”。
圖為包六斤與家中養的基礎母牛
目前科右中旗肉牛存欄已達32.6萬頭,肉牛養殖戶達1.4萬戶。肉牛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養殖技術也在不斷提升。科右中旗東達百利舸城鄉統籌產業園區項目在中宣部幫扶下,積極引進肉牛產業,發展現代化、機械化養殖模式,新建和改造養牛棚圈14棟,青貯窖6座,飼料加工車間2棟。未來計劃共改造100棟牛舍,建設2萬頭犢牛養殖基地,預計園區總人口將達到1.5萬余人,包括綜合施策,轉移貧困人口入駐園區從事養殖業。副主任安洋表示:“希望園區能夠發揮現代化養殖模式的示范作用,把先進的養殖模式推廣到周邊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