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姚坤森)第一眼見到銅川市耀州區廟灣鎮柳林村的崔振安老人時,他正在一邊干著手上的活兒,一邊和家里的老伴視頻聊天。這個憨笑可掬的老人今年57歲,此刻的他滿臉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可命運常常無情而又殘酷。老伴患有先天性聾啞,此刻他也只能用手語相互交流,而患有肢體殘疾的他行動也不方便,二兒子還患有癲癇病,一家四口人只有大兒子身體健康。
.jpg)
加工制作完成的成品山桃核護頸枕 姚坤森/攝
老崔正在干的活是給山桃核鉆孔,視頻里面他對老伴比劃著今天的高興。“自打村里辦起了合作社后,專門收購山桃核,以前滿山偏野都是的野果,現在也能賣上個好價錢了。我和老伴兒倆雖然年紀大了,腿腳走路不方便,現在可以用山桃核鉆孔賣錢,我還在家里買了兩臺機器,平時就在家里干這個,一個月做的多的時候600塊都能掙到。每年還有產業分紅,加上糧食直補和低保,現在掙的錢夠花了,這才趕時興給自己也買了塊手表。”崔振安樂呵呵地說。
“我們的產品雖然歷史不長,但市場上表現還挺好。我自己喜歡文玩兒,看到很多人在玩手串,想到村里面山桃核很多,便從幾年前開始回村創業自己做山桃核工藝品。目前合作社已經帶動了40家貧困戶做山桃核編織,通過撿山桃核打孔在村里就能掙到錢。”柳林村社區工藝品工廠負責人左林斌說。
在柳林村,每到春天,漫山遍野便開滿了山桃花。花開過后,小小的山桃核便自生自落,經過6個月的成長期長到8月份時,果實便會脫落,村民們撿回家后陰干2至3個月便可以用手工臺鉆打孔,再用繩線穿引起來,就成了一件原生態工藝品。
“村里第一書記來了以后,規劃建設了社區扶貧工廠車間,現在村里百姓也有了就業的地方,工藝產品也覆蓋到護頸枕和按摩鞋子等,附加值提高了,銷路上也有了保障。”左林斌說。
據了解,利用多元化扶貧渠道,用社區產業工廠帶動周邊貧困家庭就業,再因地制宜創新多元化方式為貧困家庭增收,這是近年來陜西省耀州區在減貧脫貧上的新舉措,結合實際情況用多種方法給貧困家庭帶來增收。
廟灣鎮扶貧負責人介紹,從2017年開始,廟灣鎮就在保護生態、環保和水源保護地的形勢下,關停了很多養殖場、養蝦塘和魚塘等,但北緯35度的特殊環境,使得這里氣候濕潤,林木豐富。近年來,在結合地方實際狀況后,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貧產業和新興項目,在今后還將依托這種優勢,將香菇等適合生長的農副產業做大做強,為富民經濟打開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