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業|公益活動

        從貧困戶到養蜂達人的“轉型”之路

        2019-11-07 張一辰 中新網

         
        圖為李戰文拿著剛采下的新鮮蜂蜜。 張一辰 攝
         
          中新網陜西銅川8月1日電 題:從貧困戶到養蜂達人的“轉型”之路
         
          中新網記者 張一辰
         
          “以前的生活狀態是吃了今天不管明天。”作為銅川市耀州區道東村“脫貧典型”的李戰文如是說。
         
          道東村位于銅川市耀州區關莊鎮以北6公里處,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469戶1759人,是貧困村。為消除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耀州區在該村試點開展“八星勵志”扶貧扶志活動。經過兩年多的完善提升,該活動在耀州區11個鎮(街道)117個行政村全面推廣,評選出四星以上貧困家庭3418戶,助推全區41個貧困村達標退出,4769戶16408人實現脫貧,在全區形成了“人人爭星、我要脫貧”的良好氛圍。
         
          今年57歲的李戰文是一名退伍軍人,參軍期間因為一次意外導致脊椎裂縫,從此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身材高大的他曾打過零工,當過林場看護,也幫人養過蜂,但微薄的薪水讓他僅能勉強糊口。2016年,在脫貧攻堅精準識別工作中,李戰文被確認為貧困戶。
         
          2018年,當地政府向李戰文了解情況時得知,他曾給別人養蜂近20年,有技術,想利用特長自己搞土蜂養殖。“現在城里人都特別喜歡天然土蜂蜜,道東村生態環境好,一年三季山花不斷,非常適合蜜蜂養殖。”李戰文說道。
         
          此后,村上為李戰文落實了一萬元的互助資金貸款,他也從窯洞搬進了“兩室一廳一廚一衛”的分散安置房,今年4月,李戰文訂購的首批12箱中華蜂到了,有了自己產業的李戰文,整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曾經雜草叢生的院落,如今被他打掃得干凈如新。這個兩年前鄉親們眼中四處游蕩的“懶漢”,現在成為了一名勤勞的養蜂達人。
         
          關莊鎮人大主席焦建軍表示,除了因災、因病、因地理自然條件差等因素致貧外,一部分貧困戶都是因懶散而致貧,他們坐著等救濟、伸手要慰問,扶貧不僅不能湊效,反而變成在養一群“懶漢”。扶貧貴在扶志,這是脫貧攻堅工作中形成的共識,這也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
         
          不光是李戰文,道東村的其他貧困戶也都在精準扶貧大背景下,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脫貧攻堅計劃。道東村村委會主任李富平介紹,村上按照“長短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長”即長遠的規劃和產業,比如果樹種植業;“短”則是根據每戶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比如養蜂、養豬等能短期見效的產業。通過“長短結合”使貧困戶無返貧的后顧之憂。
         
          “如果養夠了30箱蜂,一年收入一萬元問題不大。只要把蜂養好了,我的日子會比蜜更甜。”李戰文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