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權網訊 “酒香不怕巷子深”,求醫不怕路途遠。在內蒙古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鎮西哲里木嘎查(嘎查:內蒙古行政村)這個中國北部的小村子里,一位蒙醫的坐診,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疑難雜癥患者。
這位蒙醫名叫王布和,今年59歲,與當下很多名醫的高學歷背景不同,王布和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醫學教育,13歲時拜當地有名的老喇嘛蒙醫布日格德少布為師,學習把脈、針灸等蒙古族傳統醫學,1985年開始在草原行醫,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赤腳醫生”,近百萬人得到過他的幫助。
王布和主要以傳統蒙醫藥學為患者治療,通過望聞問切為患者診斷,以針灸、藥浴、按摩、拔罐、中蒙藥結合等綜合療法,對肝、胃、類風濕、精神病及一些貧困地區常見疾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方法。尤其是他作為“科爾沁蒙醫藥浴療法”傳承人,把瀕臨失傳的傳統蒙醫藥浴療法保留并傳承下來。他還通過多年的醫療實踐與苦心探索,對北方高寒地區,常見又頑固的風濕、類風濕病的治療獨創了一套方法。
回想行醫的初心,王布和說,“在我8歲時,父親得了感冒,因為家附近沒有大夫,外出尋醫又沒有錢,父親就這么耽誤治療去世了。這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也引導我走上了學醫的道路。做一個好醫生,回報鄉親父老,讓有錢的沒錢的都能看上病,成為我一生堅守的誓言。”
王布和每天坐診十個多小時。在被問到累不累時,王布和笑著說,“累是肯定的。但這些病人大多都是外地趕來,讓他們在這里多待一天就會多產生一些費用,少說也要200元,我還是在能力范圍內盡早盡快地給他們診治才好。”
最近幾年,王布和對70歲以上的老人、低保戶、殘疾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等都是免費治療。王布和告訴記者:“治病救人是第一位的,有時不僅是免費吃藥、治病,在我這兒治療期間,吃、住也不要錢;碰到病好了沒錢回家的,我還會給他們拿路費。”
這位口口相傳的名醫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不僅僅是因為他的醫術高明,更是因為他執著于、致力于讓窮人也能吃上藥、治好病。
“治病救人本身就是一項功德,最初我從醫就不是為了賺錢,而且永遠也不會是。”王布和表示,“這些年來,政府部門給予了很大支持,幫助蓋起了‘紅十字博愛救助站’,痊愈的患者也捐贈了很多資金,現在藥浴的房子就是他們捐贈建設的,所以對于我來說,需要做的就是繼續踏踏實實地治病救人。”
很多知名醫院也曾給出很高的報酬邀請王布和任職,但他全都拒絕了。除了偶爾外出坐診三兩天,王布和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家鄉。王布和說:“在我父親去世后家里最難的時候,是身邊的父老鄉親幫助我度過難關,現在我要用自己的所學回報大家。”
為了回報鄉親,王布和自己出錢請施工隊為嘎查拉電、修建水泥橋,并一直堅持資助貧困家庭學生。除此之外,王布和的診所還極大帶動了周邊經濟的發展,因為前來就診的外地患者總是絡繹不絕,吃飯住宿有了更大需求,有時診所附近的旅館甚至需要提前預定。這個原本偏遠落后的小村子就這樣變得聞名、富裕起來。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王布和大夫身上得到了深刻體現。人間本無“神醫”,但有的是像王布和這樣的“神”醫,即任憑世事變遷,我心不變,永遠踐行“到我這里來,有錢沒錢都能看病”的承諾的德醫雙馨的人民醫生。
.jpg)
圖為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仁哲里木鎮西哲里木嘎查衛生室鄉村醫生王布和。(攝影/賈璞玉)
.jpg)
王布和每天要坐診十個多小時,圖為王布和給病人開藥。(攝影/賈璞玉)